由于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早期胃癌發現率的上升,加之外科手術方法的不斷改進,以及化療、放療、生物制劑的配合應用,近年來胃癌治療的總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據近年資料,日本和西方國家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幾乎均可達90%以上,日本總體胃癌術后5年生存率也已達60%以上。 1.外科治療 外科手術仍然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長期以來,由于發現胃癌較晚,大多數屬于晚期腫瘤,手術療效欠佳,術后5年生存率一直維持在30%左右,因此,必須加強對早期胃癌癥狀的重視及高危人群的監測,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近年來由于麻醉和手術切除前后處理的進步,使手術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同時目前也缺乏能在手術前正確判斷胃癌切除可能性的診斷方法,因此只要病人全身情況許可,又無明確的遠處轉移,均應予以手術探查爭取切除。至于術式的選擇,需根據腫瘤的臨床病理分期和術中探查發現,包括胃癌的部位、腫瘤大小、浸潤的深度及淋巴結腫大情況,決定不同的手術方式。隨意地擴大或縮小手術切除范圍,造成臟器功能的過度破壞或術后腫瘤復發,均是不適當的。 外科手術可分為根治性切除術和姑息性手術兩大類。現代胃癌手術治療的發展趨勢是進展期胃癌的手術范圍趨于擴大,可施行擴大或超擴大手術,而早期胃癌的手術范圍則趨于縮小,可作切除范圍5%左右的各式手術。具體手術方式的選擇傾向于“量體裁衣”,依據患者的一般狀態及癌的病理生理情況選擇適宜的術式。 (1)根治性切除術:根治性切除術的基本要求是徹底切除胃癌原發灶、轉移淋巴結及受浸潤的組織。關于胃切斷線的確定現已趨向一致,即要求離腫瘤肉眼邊緣不得少于5cm,遠側部癌切除十二指腸第一部約3~4cm,近側部癌應切除食管下段3~4cm。為了徹底清除區域淋巴結,常須在根部切斷胃各供應動脈,全部動脈皆被切斷后,勢必作全胃切除,而且也常須將胰體、胰尾和脾一并切除。所以,目前一般采用兩種術式,即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及根治性全胃切除。全胃切除雖可有利于淋巴結的徹底清除及防止胃殘端因切除不徹底而復發,但存在手術死亡率高、術后并發癥及遠期營養障礙后遺癥多等缺點,且術后五年生存率并不能明顯提高。因此,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和根治性全胃切除兩種術式的選擇仍有分歧,目前一般主張應根據腫瘤的部位、浸潤的范圍及醫院的技術條件等具體情況而定,原則上是既能徹底地切除腫瘤又要避免不必要擴大手術范圍。 至于根治性切除術的淋巴結清掃范圍,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有很大差別。凡淋巴結清掃范圍超越淋巴結實際受累范圍者為絕對性根治性切除術,而只清除實際受累的淋巴結者為相對性根治切除術。總結國內近年來有關資料,在胃癌的手術治療方面存在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全胃切除的病例較少,一般僅占全部切除病例的5%左右;另一是不少單位目前的根治術僅是R1術式,而國內目前醫院住院病例中Ⅲ、Ⅳ期胃癌達56%~90%。顯然,不少病例的手術切除范圍是不夠的,由于手術的根治性不足,有腫瘤病灶殘存,以致影響療效。據國內外經驗,實際工作中根治術式的選擇和淋巴結清掃范圍的確定可依據以下具體情況進行。 ①根治性切除術在有技術條件的單位應積極而慎重地擴大全胃切除的病例。手術適應證應嚴格控制在: A.浸潤性胃癌。 B.有漿膜浸潤和淋巴結轉移的胃體癌。 C.惡性程度較高,已有第二站淋巴結轉移或已侵及胃體的胃遠端或近側部癌。凡已不能根治或全身條件不允許者不作全胃切除。 ②早期胃癌的治療應依其病變大小和浸潤深度選擇不同的方法。早期胃癌以往均主張作R2術式,隨著經驗的積累,發現單發病變的早期胃癌不但術后生存率高,復發率低(2.8%),而且復發病例均是病變侵入黏膜下層伴有淋巴轉移者,復發的形式也多是經血行轉移至肺及肝。而病變僅限于黏膜層的早期胃癌,即使已有第一站淋巴結轉移,不論是單發或多發病變其生存率均可達100%。此外,凡息肉狀的黏膜內癌(Ⅰ和Ⅱa)均無淋巴結轉移,且術后全部存活。因此認為早期胃癌的手術方式應予以修正。一般而言,黏膜內癌宜作R1手術,黏膜下癌宜作R2手術。小于2cm的息肉狀黏膜內癌,作腫瘤局部切除或R0術式已完全足夠。由于直徑<2cm的無潰瘍或僅有潰瘍瘢痕的早期胃癌基本上無淋巴轉移,故可施行內鏡下激光治療,對<1cm的病變,更可用電刀作黏膜局部切除。 ③凡不屬于上述兩類情況的可根治性病例,以作R2為主的術式為宜。曾有報道比較Ⅲ期胃癌分別作R1及R2根治術式的療效,結果R2術式的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R1術式者。 ④胃癌直接侵犯到鄰近組織與器官時,如有可能應爭取與胃根治性切除同時作整塊切除,仍有治愈的機會。有報道附加臟器切除的療效,僅次于胃遠側部癌,而較近側切除及全胃切除佳。因此只要沒有遠處轉移,仍不應放棄可爭取的根治機會。一般以合并脾、胰體、胰尾、橫結腸或肝左葉切除的為多,合并胰頭及十二指腸切除的手術死亡率相當高,而5年生存率也最差(5%),故不應輕易為之。 (2)姑息性手術:姑息性手術包括兩類:一類是不切除原發病灶的各種短路手術,另一類是切除原發病灶的姑息性切除術。第一類雖手術較小,但一般并不能改變胃癌的自然生存曲線,僅能起到解除梗阻、緩解部分癥狀的效果。而第二類則有一定的5年生存率。根據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的資料,單純剖腹探查病例的平均生存時間為(5.31±0.6)個月,姑息性短路手術為(7.66±0.75)個月,而姑息性切除術后3年和5年生存率則可達13.21%及7.09%。所以,只要全身情況許可,而又無廣泛遠處轉移,凡局部解剖條件尚能做到胃大部切除的,應力爭將其原發病灶切除。作姑息性胃大部切除術,不但可以消除腫瘤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發癥,而且在配合藥物治療后,有的仍可獲較長的生存期。 (3)內鏡黏膜切除術:在內鏡下作腫瘤切除能否成功的關鍵取決于:病變早期、無淋巴轉移且能在內鏡下將病變完全切除。目前尚缺乏術前正確判斷淋巴結是否有轉移的方法,因此只能從對早期胃癌淋巴轉移規律的認識,結合內鏡下所見的病變加以判斷。下列情況下的早期胃癌一般不會有淋巴轉移:①直徑<5mm的早期胃癌;②直徑<2.5cm的隆起型早期胃癌;③直徑<2cm的無潰瘍凹陷型早期胃癌;④直徑<1.5cm的混合型早期胃癌;⑤某些有手術禁忌證的早期胃癌或患者堅決拒絕手術者。 早期胃癌的內鏡治療包括切除法及非切除法,后者包括光敏治療、激光治療、局部注射法及組織凝固法。切除法可獲得切下的黏膜標本,以供病理檢查。該法先將內鏡注射針經胃鏡活檢孔插入胃內達到病變邊緣,向黏膜下注射含腎上腺素的生理鹽水,使局部病變隆起,便于圈套,同時也可將病變與肌層隔離開來,保護肌層不受電凝損傷并防止出血,切下標本必須經病理檢查,切端無癌細胞為完全切除,術后隨訪2年無復發可列為治愈。一般認為內鏡下黏膜病變的完全切除率約70%。如切下標本發現切除不完全則可改用內鏡下激光治療,以消除殘余癌灶,也可考慮手術,大部分病例在改用激光治療后病變消失而痊愈。 (4)腹腔鏡下局部切除:隨著腔內外科及微創手術的發展,早期胃癌經腹腔鏡下的全層切除部分胃壁已成可能。由于此手術可不開腹,即將胃壁病變作全層切除,切除范圍也遠較內鏡下黏膜切除為廣,且可將鄰近胃癌病灶周圍的淋巴結一并切除,如活檢發現有癌轉移時可即中轉剖腹作根治手術。患者術后早期可進食,住院期短,因此有其優越性,切除范圍較內鏡為廣。該手術一般宜于胃前壁的病變,如病變位于后壁或近側,則需經胃腔內將病變部位黏膜切除或手術切除。 2.化學藥物治療 我國胃癌總的手術切除率約為50%~77%,仍有相當部分病例發現時已失去手術切除機會,即使早期胃癌,也有2%~5%的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至于有微小轉移者為數更多,胃癌根治術性切除后,仍有不少患者死于局部復發和遠處臟器轉移。因此,對失去手術切除時機、術后復發轉移及發生殘胃癌者均需進行化療。另一方面,手術作為一種局部的治療手段也有不足之處:①對術時病期已較晚,已有遠處轉移或局部病變有廣泛浸潤并累及鄰近重要臟器的患者,單純手術療效不佳;②手術難以發現與處理潛在的亞臨床轉移灶;③手術操作本身也有可能會促使癌細胞的擴散和轉移。有鑒于此,為了提高手術治療的療效,也需要施行與化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以彌補單純手術治療之不足。據估計,約2/3的胃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有化療的指征,更有人建議,對所有胃癌患者均應輔以化療。 對術前估計腫瘤不能根治性切除者,可考慮行術前化療(包括動脈插管介入化療),以縮小原發病灶和轉移病灶、抑制腫瘤進展,使手術切除成為可能;對術中發現有或可能有肝轉移、腹膜轉移者,可在腫瘤供應血管或腹腔內給予化療;術后針對手術殘留的肉眼看不見的腫瘤細胞進行化療,預防腫瘤復發。此外,針對術前腫瘤細胞已有腹腔種植或術中腹腔播種,目前臨床已在開展腹腔內化療、腹腔溫熱灌注化療;針對腫瘤淋巴轉移的特點,正在試行淋巴系統內化療。 近十年來,胃癌化療的研究十分活躍,除了沿用傳統的術前、術中及術后化療方法外,近年提出了術后早期腹腔內化療(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EPIC)和持續性腹腔內溫熱灌注化療(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 therapy,CHPP)的新方法。EPIC能根除腹腔內的微小癌灶,可預防腹腔內復發,減少肝臟轉移。CHPP能使胃癌根治術后的復發率進一步降低,生存期進一步延長,并可改善已有腹膜種植轉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預后。因此,目前EPIC和CHPP療法頗受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