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轉移了”
對于癌癥患者來講是一個可怕的詞匯,就好像挨了當頭一棒,有些人甚至心如死灰。很多時候意味著治療難度的加大。即使治療,康復也可能不再樂觀,還會給患者造成致命性傷害。
全世界每年有近800萬人死于癌癥。癌癥之所以可怕,主要就是因為癌細胞能夠“轉移”。癌細胞生長力極強,脫落或粘連到哪,哪就會生出新腫瘤?梢哉f,轉移是導致90%以上癌癥患者最終死亡的原因。
癌癥轉移是指,腫瘤細胞從原發病灶,侵入淋巴管、血管或者是其他途徑,被帶到全身其他地方繼續生長(擴散),形成了一個與原發部位腫瘤相同類型的腫瘤。就稱之為癌癥轉移,所形成的那個腫瘤,就成為了一個轉移瘤,或者是轉移癌。癌細胞常見轉移途徑包括直接浸潤、淋巴道轉移、血行轉移、種植性轉移等。
關于癌癥如何以及為什么會在體內轉移,目前仍有很多未解之謎。
常見的是一方面,要有一定數量的癌細胞從原發灶穿透組織或脫落,進入血管或者淋巴管。另一方面,要有適宜癌細胞轉移的環境。有充足的血液能讓癌細胞“吃得飽”,豐富的血管分布能夠讓癌細胞“跑得快”。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癌癥都容易發生肺轉移或肝轉移,因為這里有豐富的血液供應。
良性腫瘤一般不會出現轉移,出現轉移的,幾乎肯定是惡性的,而且意味著腫瘤已進入晚期或惡性程度較高,手術難度也較大,甚至已失去手術機會。早期惡性腫瘤相對較少轉移。此外,癌癥轉移的速度也不一樣,有些比較快,而有些則比較慢。癌細胞轉移的速度,會因癌癥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一般來講,癌癥被發現、治療的時間越晚,癌細胞轉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即使癌癥已經擴散到身體上一個新的部位,它仍然是以開始轉移的部位命名的。例如,已經轉移到肺部的乳腺癌稱為“轉移性乳腺癌”,而不是肺癌。
不同類型的癌細胞有自己喜歡的轉移路徑,先后侵犯的器官也不相同。以下部位都是檢測癌癥轉移的重點關注目標:
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肝(最為常見)、腦、腎、前列腺、骨骼和淋巴結等;
乳腺癌:常見轉移部位包括骨骼(最為常見)、肺、腦、肝等;
肝癌:常見轉移部位包括肺(最為常見)、淋巴結、骨骼、腎上腺等;
胃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淋巴結;
結直腸癌:最常見的部位是肝(最為常見),其次是肺、骨骼;
前列腺癌:遠處轉移比較少見,幾乎都出現在骨骼;
宮頸癌:最為常見的轉移部位就是陰道、肺部、常見的部位還有肝、頭、骨骼轉移等。
在大多時候下,一個人如果已經接受了對原始腫瘤的手術治療,癌癥還是可能會復發、擴散,而且目前也沒有可靠的方法來預防癌癥是否會發生轉移。防止癌癥轉移發生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原發腫瘤很小時將它們清除,這也是為什么癌癥篩查如此重要的原因。
但是,即使癌癥早期被檢測到并被移除,腫瘤細胞也可能已經在血液和淋巴管中循環,或者隱藏在身體的其他部位。轉移癌的出現,可能是在第一次治療數月后,也可能在數年之后。在這期間,人們往往不知道癌癥還在“潛伏”,當發現明顯的轉移性癌癥狀時,這個時候也就用到了那個能讓人驚悚的詞??晚期腫瘤。
當癌癥發生遠處轉移后,說明已經進入癌癥晚期。
因此,隨著癌細胞對其他組織器官的不斷侵犯,這時會出現一系列癥狀,如急劇消瘦、貧血、食欲減退等;如果已經轉移到骨骼,可能出現骨痛;若轉移到肝臟、腦部,可能出現黃疸、腹痛、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癥狀。
發現腫瘤后,如何預防和阻止癌細胞擴散呢?
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最好的辦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規范治療,在腫瘤發生轉移前就將其消滅,防止復發就要進行徹底、全面的綜合治療,如同步放化療、生物治療、靶向治療等等。
圖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96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