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叮囑:“早飯要吃好,晚飯要吃少。”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匆匆略過、晚餐卻吃得豐盛,甚至干脆省掉某一頓。那么,早飯和晚飯到底該不該吃?科學怎么說?
傳統觀念強調早餐的重要性,并非沒有道理。從生理機制來看,人體消化系統的活躍程度與晝夜節律密切相關。白天胃腸道功能較強,更適合消化食物;而夜間則處于相對休息狀態。因此,在適當的時間進食,其實是順應身體自然節律的行為。

有研究進一步指出,胰島素對葡萄糖的代謝效率在早晨更高,晚上則逐漸降低。也就是說,同樣吃一份碳水,晚上身體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來處理血糖,波動更大,對代謝造成的負擔也更重。

一項發表于《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的研究還比較了“不吃早餐”與“不吃晚餐”的差異。結果發現,雖然兩種做法在短期內都能輕微提升能量消耗,但不吃早餐更容易導致餐后血糖升高、脂肪氧化增加,并可能誘發低度炎癥反應。長期來看,這可能對血糖平衡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從代謝健康與生物鐘調節的角度,早餐確實不該輕易省略。
近年來,“過午不食”和“輕斷食”概念逐漸流行,不少人認為省掉晚餐有助于減肥甚至提升健康。但實際上,晚餐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晚餐為我們夜間的基礎代謝和組織修復提供能量。完全不吃晚餐,可能導致胃酸過量分泌卻無食物可消化,長期如此易損傷胃黏膜。此外,夜晚時間較長,缺乏能量供給也可能引發低血糖、影響睡眠質量,甚至降低免疫力。

所以晚餐的關鍵不在“不吃”,而在“合理吃”。
說到底,與其糾結“要不要吃”,不如關注“吃什么、怎么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再強調均衡膳食的重要性:應以新鮮蔬果、粗糧雜糧、優質蛋白為主,盡量限制高油、高鹽、高糖和深加工食品。
一頓優質的早餐,應包含主食(建議用粗糧代替精制碳水)、蛋白質(如蛋、奶、豆制品)和蔬果,三類均衡搭配更能維持血糖穩定、提供持續能量。
而晚餐則應遵循“種類多、能量少”的原則,盡量在睡前3小時完成進食。推薦多攝入蔬菜、優質蛋白和適量粗糧,控制總體熱量,避免給夜間代謝帶來負擔。

早餐和晚飯都不是健康的“敵人”,盲目省略某一餐反而可能擾亂代謝節奏、帶來潛在風險。真正科學的飲食方式,是兼顧總熱量控制與營養均衡,尊重人體的生物鐘,吃得合理、吃得及時。

或許,《黃帝內經》所說的“食飲有節”,在今天依然是最樸素的智慧??不過度、不極端,才是長久之道。
